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陈危冰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音 • 诗 • 画—— 关于田园的一些阐释

2014-02-21 10:02:16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怀念
A-A+

  人类抒发感情的方式多种多样,比较常用的艺术形式就是音乐、诗歌和绘画。人类本是大地之子,人与自然息息相通,追根溯源,不管自觉与否,每个人本质上都存在着一个或轻或重的“田园”情结。如何表现,只是一个形式的问题。

  “没有人会比我更热爱田野了。”这话是贝多芬说的。200年前,在维也纳近郊的森林里,榆树边的草地上,常常可以看见这位音乐大师凝神思索的身影。1807-1808年间,贝多芬完成了一部标题交响曲--《第六交响曲》,就是那闻名遐迩的《田园》(作品68)。

  此为音的田园。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被称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其作者范成大也因为这享有盛名的代表作,被人们称为“田园诗人”。

  此为诗的田园。

  什么是画的田园呢?

  村村篱落总新修,处处田畴尽有秋。

  一段农家好风景,稻堆高出屋山头。

  同样是范成大笔下的江南田园意境,在田园山水画家陈危冰的画笔下,常常变幻成不同视觉形象并不断被赋予新的阐释。这种崭新的艺术创作思维方式创造出的富有意味的中国画表现形式,给人一种全新的审美享受。陈危冰在谈其作品《芦花远映》的创作体会时,这样说:“沈周的册页《东庄图》所绘江南田园景色使我萌生了要创作江南田园山水的想法。在我所见到的传统山水画中很少看到某一家以专门表现江南田园为题材的艺术流派,这无疑给我提供了创作空间。”

  就好比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中国画作品大屋子里开出了一扇窗,闻到了一股清新的气息,使我们想见一些希望,看到了某种可能。艺术作品评论的常用方法之一就是比较。我们习惯说某某作品形似某大师,神通某大家。模仿得好的还用得上“酷似”这个词。学得形神兼备是很不易的,但是,对于个人的艺术生命而言,越是学得惟妙惟肖,越显现出一种深层意义上的悲哀。因为,这个作者将永远失去成为大师级艺术大家的可能。他充其量就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匠人罢了。就象电视里的模仿秀,只是供人娱乐的文艺商品,挣钱搞笑用的。在艺术上,要超越前人是很难的,超越自己则更难。从这个角度而言,做前人没做过的事似乎更有意思一些。一张白纸好绘图。从一开始就做你自己。

  从1802年10月贝多芬给兄弟的遗书来看,在此前6年,也就是1796年,26岁的贝多芬开始发现耳聋,此后,他的听力一日坏似一日,每天都在痛苦中挣扎。到了晚年全聋时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他说:“当站在我身旁的人听到远处传来的笛声,而我听不到;当站在我身旁的人听到牧羊人的歌声,而我却仍然听不到,这对我来说时多大的羞辱啊!……而让我留住生命的只有我的艺术。……要是不把我内心所有的东西都释放出来,我是不可能离开这个世界的。”也许,只有大自然才是抚慰他心灵的最佳良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频频走进森林,冥思苦想,感悟生命,写出的《田园》这样的曲子来,实在是顺理成章,再自然不过的事。所以,《田园》的重点不在于描摹自然景色,而在于表现人与大自然交往中的心灵感受。

  作者在完成了这首交响曲后,亲自在节目单上写下了这样的创作感受,他说这首乐曲“感情的表现多于‘音画’”。这句话让人深思,并对人有所启发,说出了艺术创作的真谛。传统的奏鸣曲式结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经典而传统,没有多大的花哨之处。快二百年了,这首曲子被人一遍遍地演奏、传颂、播放,百听不厌,历久弥新,正象暴风雨后天空中的彩虹、森林里的清风、叶片上的露珠……

  作为中国传统文人的范成大,身上必然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以隐士的姿态在石湖边种种菜,却时时离不开现实的人生社会。他的田园诗,充满了人间的烟火味,生计、劳作、泥土、血汗,贯穿在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六十篇《四时田园杂兴》里,他眼中的田园和贝多芬眼中的田园是不一样的。其实,阳光、空气、田野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那个感受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心灵。

  出生于江南的陈危冰,七岁那年,跟着祖父回到了老家浙江诸暨的乡村,两年的农村生活经历,在他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使他对大自然产生了一种难以割舍的眷恋之情。以致于回到苏州上学以后,每年假期都要到吴县车坊的舅舅家去过,因为他喜欢乡村大自然的环境。长大后学了画画,心心念念还是放不下乡村田园这个题材。但是,画水乡题材的人太多,有的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要超越他们很难。如何用自己特有的绘画语言创出自己独一无二的面孔?他陷入了思考。1996年秋天,他背起画夹,独自一人到了西山岛,四处走走看看,大量写生,回来后,画了一幅《苇岸无穷接良田》,这是他第一张有着明显自我风格的江南田园题材的山水画,这幅作品获得了1998年江苏省首届山水画展铜奖,这是他第一次参加艺术大赛。中国传统山水画源远流长,如果陈危冰的判断不错的话,那么,做一名在江南田园山水画领域里填补空白的人岂不是一桩很有意义的事?

  说贝多芬、说范成大,都是为了说明心灵与创作的关系,这是需要后天努力的事情。一件作品是不是一定要有打动人心的感染力才算得成功?充满人间烟火的田园和淡泊宁静的意境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很多东西还需梳理。陈危冰的田园画应该说用不上冲击力、震撼力之类的词汇,但是,却又不是闲云野鹤般地散淡。田野、草垛、房屋、篷船、菜洼、白鹅是实实在在的生活,野草、闲花、溪流、绿的树木、白的芦花是如梦如幻的背景。烟火味不很浓,闲情野趣也不很淡,总觉得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矛盾心绪在画面里。表现形式上,无论色彩、技法,当然早已走出传统水墨画的旧规,不再拘泥于工笔意笔。绿和黄的色彩基调,是他的特色,也是他的局限。有趣的是,画面的透视有时候很规范(《芦花远映》),有时候又有些变异,比如溪水,乍一看,象从天而降的天水。是有意为之么?(《岸绿野烟远》),但有时,却又规规矩矩循了传统,《黄花染江南》,就是散点透视之深远法了。总之,陈危冰的画面语言和他的个性一样:质朴、拙然、忠厚,温良。想起有一次,我们单位和文联一批画家共同接待西北来的一个画家参观团,座谈会结束后,天忽然下起了雨,参加会议的人很多,没有大一点的车送大家去饭店聚餐,只能一批批地打车。傍晚时分出租车本来就很忙,不好叫,雨又越下越大。没几个人有伞,大家只好站在文联大门口屋檐下等,而陈危冰则站在雨中为大家拦出租车,车子一辆辆地来,一辆辆地去,他是最后一个上车的人。圆溜溜的小平头上湿漉漉地沾满了水珠……

  田园是回忆、是寄托、是皈依、是每个人心中永远的梦想。仰望前辈大师,我们要做的是力争通达他们的灵魂,追踪他们的精神。能到达哪个境界就要看我们自身的造化了。多多地思考,不懈地努力,用心,用情。真的希望陈危冰的田园会被人们记在心里。

2004年3月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陈危冰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